Sunday, September 26, 2010

攝影練習 - Book, Heart, and Flower


有一天在實驗室,看著桌上的消息理論課本,因為這學期只是旁聽的關係,開學到現在還沒有翻開過他 XD。於是就把課本帶回家,做了一些有關於書的攝影變化。


課本翻開,映入眼簾的是看攏謀的數學式,先來張以前拍過的Ring, Book, and Heart的變形。因為光源是黃色的檯燈,所以我用色溫較低的手電筒對著陰影處補光,拍出海藍色的音樂之心 (圓圓的是音笛)。




換個角度,並加大光圈減少景深,書上惱人的字被抹掉了。


接下來是拍書頁內的變化。兩頁書頁夾起來形成一個愛心這個想法已經不曉得被多少人使用過了,所以在這裡想的是如何把這個想法執行得更好?


先把書頁折成愛心,看著看著,我想既然重點是愛心的形狀,那能不能書原有的形體降到最低? 僅僅留下抽象的愛心形體。腦中先有這個畫面之後,再實際地調整相機參數來執行。


第一是對焦點,調成手動對焦,把對焦點放在書頁遠端。
第二把光圈開到最大,讓形狀以外的細節(書上的文字)全部抹掉。
第三則是把光源移到書頁遠端,讓書頁邊緣產生像是邊光的效果。


結果就是這兩張相當抽象的畫面,幾乎看不出來是書的樣子了。

死板的教科書也是可以很浪漫的~~


如果把光圈縮到最小,增加景深的話,書頁上擾人的數學式就浮現了 XD

兩頁書夾起來可以形成愛心,多頁就形成了一朵花。看起來有點像NBC的標誌。


 用剛剛的手法,把花拍抽象些。


 這朵是幸運草 XD。

也可以把花做一些變型,讓形狀別那麼單板。


抽象版。


倒影。

Friday, September 24, 2010

初探人像攝影 (Portrait)






來到米國一個多月了,研究生的生活其實是相當單調的,平常的生活圈只有宿舍、實驗室還有上課教室,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是個阿宅XD,所以平常沒有甚麼機會接觸到校園的其他地方。於是上個禮拜天,和實驗室的同學約好一起去逛逛校園,順道帶著相機拍拍照。學校這裡雖然時常有很美的藍天,可惜的是當天下午就是陰沉沉一副快下雨的天氣,加上這裡的地勢像是被壓馬路的機器輾過一樣,一片平坦,使得我總覺得眼前的景色缺乏變化,很難拍出好的風景照片 (牽拖ing...)。


既然景色怎麼拍都不滿意,就來拍拍人吧。由於前一個的鏡頭有著200 mm的望遠端,所以以前旅行時常用望遠端來捕捉路人不經意的神情和動作。這樣的抓(偷)拍經驗使得我很習慣地去等路人出現有趣的表情和動作,然後試著捕捉畫面。


而今天忽然把畫面的主控權像是光影的分佈、人像的動作、神態等等因素交到自己手上時,我才真正體認到人像攝影的困難。


話說以前看別人在外拍時,常常會覺得別人的相片僅僅只是"好看"而已(e.g., Model漂亮、散景漂亮、畫質好等等),這種類型的照片往往千篇一律有些乏味。比起來,我更欣賞那些能捕捉真實神韻的人像攝影。


可是那天試著拍的結果,發現連自己不削的照片(i.e., 好看的照片)都拍不出來 Orz...讓我覺得以前的我還真是太狂妄,太高估自己了 Orz


所以呢,決定要砍掉重練從根本學起啦!(遠目)


第一步就是來檢討一下當天的照片~~~發現如果在拍之前可以思考更多的話才有機會有好照片。因為是自己拍的所以可以盡量批評,有犯錯有進步 XD


右邊這棟橘橘的是工學院的圖書館,本來只是想要拍建築物,不過發現沒有廣角端根本沒辦法納入整棟圖書館 (在往後退就要掉到小溪裡了...),所以就拍了這張人帶景。


這張拍得很匆促,如果可以再重拍的話,應該要試著把光圈再調大些,然後離人物更近一些,把景深縮短,畢竟這種切掉一半的建築不會是重點。




接下來還是抓拍,到了校園裡的一條小溪,原本我想要藉由人的位置當前景,帶出場景的深度,不過沒有抓到人物的指向性(i.e., 面對的方向),使得我希望觀眾目光移動的方向和畫面人物的指向相衝突,想要的效果就消失了 QQ




走到了Green Street,是校園內最繁華的街道,藉由行道樹的平行垂直線我想產生單點透視,讓畫面焦點在人物上,可惜的是景深還有視角控制得不好,加上稍微雜亂的背景等等因素影響...一下子犯的錯誤太多讓我不曉得該怎麼改進...Orz

過了Green Street再往南就會到校園的中心,Union和Main Quad,這棟古老的建築物是數學系館。這張也是臨時的抓拍,像藉人帶出建築物的高聳,可惜的是自己很不熟手上鏡頭的焦段,所以導致沒能帶到鐘樓頂端的地方。


過了鐘樓就是Main Quad了,這裡是一大片的草皮,不過這時候我們發現路旁有塊陽光灑下的區域,所以就移到了那邊拍了這張照片,我個人覺得雖然白平衡有點偏黃,不過這光線金黃色的色調我還蠻喜歡的。然後因為不知道要擺甚麼姿勢,所以就請Shengnan來個手托下巴 (有空應該多看看別人拍的以後才有模板可以用 XD)


回到Main Quad的草皮上,試著來拍張不一樣感覺的照片,把人像擺在畫面下方,手掌蓋住嘴巴象徵壓抑和鬱悶等負面情緒,取角度使得背後的景對稱以免畫面失去重心,除了那兩條交叉的人行道有點干擾到主體呈現之外,這張確實有表現到我想要呈現的氣氛,是最滿意的照片。


起身之後,我想試著打破構圖規則,所以把主體擺到最邊邊角角,不過好像沒有太特殊的效果...


轉換情緒,拍些陽光點的照片XD,拍這張時這有想著試著把視角拉高以得到乾淨的背景,倒沒想到當時在人物上的光線很不錯,算是很Lucky的照片。


 準備要離開Quad了,Shengnan在看她拍的照片,眉頭緊皺,覺得案情並不單純 XD


在Quad的底端,Foellinger Auditorium前的凝望,對於這種複雜又有結構的背景還是不曉得該怎麼處理好...


因為夕陽西下的緣故,所以很多次想要拍人物的邊光,可是不曉得該怎麼取角度和測光,下次應該要先研究研究怎麼拍再試試。

最後來是個框架構圖,原本想的拍攝角度應該要高一點俯視,可惜校園是個大平原,稍微高一些的地方都很難找就作罷了Orz

Monday, September 6, 2010

Ave Maria
















話說今天在Youtube想找Franz BieblAve Maria來聽聽,沒想到怎麼樣都搜尋不到,身為唸資訊科學的阿宅搜尋不到想要的資訊時實在很讓人洩氣,最後還是因為熊熊想到自己曾經在facebook貼過這個連結才找到 (挫敗...Orz)
俗話說的好,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邊就順手整理一下四個常見的Ave Maria的版本吧。前兩個版本分別是舒伯特(Franz Schubert)和古諾(Charles Gounod)的作品,這兩個版本市占率大概就有八成左右,所以有時候未聽先猜也大概可以八九不離十 XD

舒伯特的Ave Maria,最喜歡的還是P胖的版本。


當然Andrea Bocelli的版本也是很讚的~


也因為舒伯特的Ave Maria太經典,所以就出現了許多旁門左道(喔不,開玩笑的~是不同的詮釋),比如說Vitas的翻唱。


還有Beyonce重新填詞以及加上流行音樂元素的版本,挺不賴!


第二個廣為流傳的版本是古諾(Charles Gounod)的作品,這個作品很特別,他是以137年前的巴哈的第一號C大調前奏曲(Prelude No. 1 in C major from Book I of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WV 846)) 為基調,在上頭譜上優美的旋律。

先聽聽巴哈第一號C大調前奏曲,如果你曾經是交通大學的學生(而且曾經認真地在浩然圖書館念書),那你/妳一定對這首曲子很熟悉,因為每一天閉館時圖書館都會播放這首曲子。

馬友友的版本。


Booby McFerrin的版本,可以聽到他和觀眾的互動,非常有趣,觀眾唱旋律,Booby唱巴哈的前奏曲。


還是一樣,先來個P胖版本。


如果你喜歡女聲的話,可以聽聽Celtic Woman的版本


反之,如果你喜歡渾厚的男低音,那一定要聽聽Ivan Rebroff  (2008年過世了 RIP)



第三個版本則是Vladimir Vavilov的作品,網路上比較沒那麼流行,目前只聽到Andrea BocelliHayley Westenra的版本,一樣蠻好聽的。
                           
Andrea BocelliVladimir VavilovAve Maria,很有氣勢!(註:影片標題打錯了,並不是Caccini的作品)


Hayley Westenra的版本,有很不一樣的味道。


最後一個版本是前個月前才聽到的Franz BieblAve Maria,但是非常喜歡。

我覺得Chanticleer的詮釋最好,前頭的葛利果聖歌還有合唱部分都很棒!

也是有其他女聲合唱團的版本,但沒有Bass的底,有種沒有根基的感覺@@。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很好聽的編曲 (多多分享吧~~~),例如我記得以前唱過松下耕的編曲,也覺得很讚,可惜在網路上找不到這個版本。